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中钢协动态 >
中冶建研院举办两岸三地钢结构技术交流会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日期:2015-08-31 阅读:0
8月28日,中冶建研院在学术厅举办了“建院60周年学术交流系列活动之—两岸三地钢结构技术新进展技术交流会”。会议由院长岳清瑞主持,沈世钊院士、周绪红院士、聂建国院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秘书长刘哲、香港建筑金属结构学会会长钟国辉、台湾东钢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梁宇宸、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陈禄如等“两岸三地”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岳清瑞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院60周年,此次两岸三地钢结构技术交流会不仅是我院60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开篇会议,也是2015年我国建筑钢结构领域的一次重要盛会,必将对两岸钢结构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冶建研院60年的辉煌发展见证了我国钢结构的发展。由于历史积累和业务发展,钢结构一直是中冶建研院有特色的和重点发展的领域。通过鞍钢建设、武钢一米七工程,特别是宝钢工程,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极大提高和发展了中冶建研院钢结构技术水平。钢结构工程应用领域的很多关键技术和产品,都缘于中冶建研院,如:我国第一个焊接H生产线及其标准、我国第一批扭剪型高强度螺栓及其专用电动扳手、我国第一个压型钢板和保温夹芯板生产线、我国第一个组合楼板栓钉及其栓焊机、我国第一个轻型钢结构体系及其设计软件等。在钢结构焊接技术方面,中冶建研院培养了被誉为“焊神”的曾乐;今年8月16日在巴西召开的第43界世界技能大赛(号称技能界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突破”的曾正超就是从中冶建研院培训基地走出的焊接世界冠军。
在中冶建研院的核心业务中,钢结构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中冶建研院是国内唯一一家集“科研、研究生培养、设计、制品生产、工程承包、工程监理、检测监测、加固改造、咨询服务、协会期刊”于一体,涵盖钢结构技术全链条的研究院。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在中冶建研院,中国钢结构协会、中国工程焊接协会挂靠在中冶建研院,几乎所有钢结构相关的技术标准均由中冶建研院主编或参编。60年来,中冶建研院在钢结构领域始终站在行业的前列。
60年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我国钢结构也经历了从“限制使用”到“合理选用”再到“大力推广应用”的曲折发展历程。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领域“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重点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钢结构正是“带着工业化基因的绿色建筑结构”,钢结构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天,两岸三地钢结构领域的著名学者齐聚一堂,交流思想,砥砺智慧,一起回顾钢结构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展望新常态下钢结构的未来,凝心聚力,共谋发展,钢结构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会上,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对钢结构行业和技术发展、空间结构研究进展、桥梁和组合结构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报告和交流。来自香港建筑金属结构学会的彭耀光秘书长和台湾东钢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的梁宇宸博士,分别对港澳地区金属屋面防水技术以及台湾钢结构住宅现状与发展作了学术报告。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陈禄如对中冶建研院钢结构60周年进行整体回顾,在肯定进步的同时,发现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要求。会上气氛活跃,与会专家相互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致力于在未来在钢结构技术开发方面打开新视野,创造新局面。
本次交流会致力于使广大科技工作者近距离接触“两岸三地”最新钢结构技术进展,增进了解中冶建研院钢结构60年发展历程,拓展视野,加深认知,必将对促进两岸三地钢结构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冶建研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标准规范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及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会议。(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吴潇晓)
岳清瑞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院60周年,此次两岸三地钢结构技术交流会不仅是我院60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开篇会议,也是2015年我国建筑钢结构领域的一次重要盛会,必将对两岸钢结构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冶建研院60年的辉煌发展见证了我国钢结构的发展。由于历史积累和业务发展,钢结构一直是中冶建研院有特色的和重点发展的领域。通过鞍钢建设、武钢一米七工程,特别是宝钢工程,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极大提高和发展了中冶建研院钢结构技术水平。钢结构工程应用领域的很多关键技术和产品,都缘于中冶建研院,如:我国第一个焊接H生产线及其标准、我国第一批扭剪型高强度螺栓及其专用电动扳手、我国第一个压型钢板和保温夹芯板生产线、我国第一个组合楼板栓钉及其栓焊机、我国第一个轻型钢结构体系及其设计软件等。在钢结构焊接技术方面,中冶建研院培养了被誉为“焊神”的曾乐;今年8月16日在巴西召开的第43界世界技能大赛(号称技能界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突破”的曾正超就是从中冶建研院培训基地走出的焊接世界冠军。
在中冶建研院的核心业务中,钢结构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中冶建研院是国内唯一一家集“科研、研究生培养、设计、制品生产、工程承包、工程监理、检测监测、加固改造、咨询服务、协会期刊”于一体,涵盖钢结构技术全链条的研究院。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在中冶建研院,中国钢结构协会、中国工程焊接协会挂靠在中冶建研院,几乎所有钢结构相关的技术标准均由中冶建研院主编或参编。60年来,中冶建研院在钢结构领域始终站在行业的前列。
60年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我国钢结构也经历了从“限制使用”到“合理选用”再到“大力推广应用”的曲折发展历程。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领域“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重点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钢结构正是“带着工业化基因的绿色建筑结构”,钢结构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天,两岸三地钢结构领域的著名学者齐聚一堂,交流思想,砥砺智慧,一起回顾钢结构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展望新常态下钢结构的未来,凝心聚力,共谋发展,钢结构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会上,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对钢结构行业和技术发展、空间结构研究进展、桥梁和组合结构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报告和交流。来自香港建筑金属结构学会的彭耀光秘书长和台湾东钢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的梁宇宸博士,分别对港澳地区金属屋面防水技术以及台湾钢结构住宅现状与发展作了学术报告。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陈禄如对中冶建研院钢结构60周年进行整体回顾,在肯定进步的同时,发现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要求。会上气氛活跃,与会专家相互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致力于在未来在钢结构技术开发方面打开新视野,创造新局面。
本次交流会致力于使广大科技工作者近距离接触“两岸三地”最新钢结构技术进展,增进了解中冶建研院钢结构60年发展历程,拓展视野,加深认知,必将对促进两岸三地钢结构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冶建研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标准规范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及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会议。(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吴潇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