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标准 >
【风向】官方提倡论文首发国刊,那SCI怎么办?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日期:2015-11-10 阅读:0
目前我国约有医学类期刊1200多种,但一直以来“唯SCI论” 的科研评价机制,导致了我国优秀科研论文严重流失。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五部门联合提出“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国内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还要探索将国内期刊论文发表情况,作为项目结题验收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
千万不要把这事不当个事儿,看看发布“意见”的机构,你就会发现,中国科协、中科院、工程院,这都是手握大把医学科技项目和资金的重要机构。所以说,以后出了科技成果,要先发“SCI”还是国内期刊,可能还真成个问题了。
您先琢磨着,小新君先帮你梳理一下这回“意见”的大致内容。
首先,要充分认识科技期刊及其在学术评价中的独特作用。
“意见”指出,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交流传播的基本载体,是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在论文学术质量、信息传播时效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在学术评价中还存在着标准单一化、程序程式化、方法简单化、方式机械化的现象。
第二、学术评价是科技期刊的一项基本功能。
“意见”提出,科技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判断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创新价值,是对科研成果的一种客观检验。要合理使用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既要充分重视科技期刊与论文的特殊作用,又要防止出现唯期刊、唯论文的倾向,避免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与学术评价功能的失衡。
第三、要坚持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
“意见”指出,要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着力解决我国科研成果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后带来的知识产权、使用权、传播权等问题,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第四、要从源头上严把论文评审关口。
近一段时间因同行评议等问题,使得我国学者论文屡屡被国外期刊退稿。对此,“意见”也表示,在国内期刊评审环节,要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形成公正、客观、严格、规范的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在编辑出版环节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发挥同行专家特别是小同行专家的质量控制作用,切实提升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
此外,“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期刊主管、主办、出版单位、数据库收录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有效防控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体系和诚信制度,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伪造、篡改、抄袭、剽窃、代写代发等学术不端行为,采取撤稿和公开通报等多种惩戒措施,并记录到作者个人的学术诚信档案。
第五、“意见”提出,要积极推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改变各类学术评价中片面规定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等简单化、绝对化的做法。将期刊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适度分离,将中文期刊评价与外文期刊评价适度分离,客观认识和对待国外的期刊评价系统,把握学术评价的主动权。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人员的特点,实行期刊论文与其他多种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
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弱化学术评价中的功利色彩,从重视期刊论文的数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转变,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
“意见”同时强调,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并将对期刊的支持力度和效果作为本单位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此外,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杜绝学术评价中非学术因素的干预。
链接
在3月28日举行的“中华医学杂志创刊100周年暨高科技医学发展与互联网医疗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提出,如何引导优化国内科研评价机制,提升中国医学杂志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让更多优秀研究为临床所用,为医务人员服务,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华医学杂志社社长姜永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科研评价机制“唯SCI论”是导致优秀科研论文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介绍,目前我国约有医学类期刊1200多种,其中只有20~30种被SCI收录;中华医学会共有128类期刊,其中只有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被SCI收录。然而,当前不论是学生毕业、在职晋升、医院评比、医学院校排名等,都把SCI发表论文数或引用数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国内期刊无疑受到冷落。
SCI并不完全等于更大的阅读量和影响力。姜永茂说,在SCI期刊群中,在各学科中位于前十位的期刊被认为是Q1区期刊,在这些期刊发表文章确实值得鼓励和推崇。然而,当前更多的科研人员为了追求“SCI”品牌,不惜将论文发表在Q3、Q4区的SCI期刊中,上述期刊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子,但其阅读群体量、国际认可度逊色很多。更重要的是,我国现有的大量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英文能力不足,英文期刊又缺乏良好的可获得性。中文期刊在对这一群体的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仍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表示,近年来该杂志已经在探索加强向海外专家组稿的力度,通过加强“标准与规范”、“疑难病例析评”、“循证病例报告”、“医学与人文”等栏目,但高质量、前沿性科研成果仍然是确保中文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姜永茂表示,目前中华医学杂志社正在探索建立所有“中华”类期刊的线上发布平台,向数字化出版转型。目前已有23类期刊实现了APP移动出版。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先有好杂志,还是先有好文章,是一个悖论。想要提升中文医学期刊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科研成果,还是期待改变现有科研评价体系,而这涉及科技部、人社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的工作,需要从国家层面在理念上进行革新。
千万不要把这事不当个事儿,看看发布“意见”的机构,你就会发现,中国科协、中科院、工程院,这都是手握大把医学科技项目和资金的重要机构。所以说,以后出了科技成果,要先发“SCI”还是国内期刊,可能还真成个问题了。
您先琢磨着,小新君先帮你梳理一下这回“意见”的大致内容。
首先,要充分认识科技期刊及其在学术评价中的独特作用。
“意见”指出,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交流传播的基本载体,是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在论文学术质量、信息传播时效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在学术评价中还存在着标准单一化、程序程式化、方法简单化、方式机械化的现象。
第二、学术评价是科技期刊的一项基本功能。
“意见”提出,科技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判断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创新价值,是对科研成果的一种客观检验。要合理使用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既要充分重视科技期刊与论文的特殊作用,又要防止出现唯期刊、唯论文的倾向,避免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与学术评价功能的失衡。
第三、要坚持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
“意见”指出,要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着力解决我国科研成果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后带来的知识产权、使用权、传播权等问题,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第四、要从源头上严把论文评审关口。
近一段时间因同行评议等问题,使得我国学者论文屡屡被国外期刊退稿。对此,“意见”也表示,在国内期刊评审环节,要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形成公正、客观、严格、规范的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在编辑出版环节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发挥同行专家特别是小同行专家的质量控制作用,切实提升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
此外,“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期刊主管、主办、出版单位、数据库收录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有效防控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体系和诚信制度,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伪造、篡改、抄袭、剽窃、代写代发等学术不端行为,采取撤稿和公开通报等多种惩戒措施,并记录到作者个人的学术诚信档案。
第五、“意见”提出,要积极推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改变各类学术评价中片面规定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等简单化、绝对化的做法。将期刊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适度分离,将中文期刊评价与外文期刊评价适度分离,客观认识和对待国外的期刊评价系统,把握学术评价的主动权。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人员的特点,实行期刊论文与其他多种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
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弱化学术评价中的功利色彩,从重视期刊论文的数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转变,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
“意见”同时强调,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并将对期刊的支持力度和效果作为本单位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此外,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杜绝学术评价中非学术因素的干预。
链接
中文医学期刊受冷落改变“唯SCI论”需要国家层面理念革新
本报讯(记者王丹)“觇国之盛衰,恒以杂志为衡量,杂志发达,国家强盛。”《中华医学杂志》创刊者伍连德先生曾于1915年以此句为该杂志首刊题词。而在100年后的今天,包括“中华”牌杂志在内的中国办医学类期刊却面临着大量优秀论文流失的尴尬问题。在3月28日举行的“中华医学杂志创刊100周年暨高科技医学发展与互联网医疗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提出,如何引导优化国内科研评价机制,提升中国医学杂志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让更多优秀研究为临床所用,为医务人员服务,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华医学杂志社社长姜永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科研评价机制“唯SCI论”是导致优秀科研论文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介绍,目前我国约有医学类期刊1200多种,其中只有20~30种被SCI收录;中华医学会共有128类期刊,其中只有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被SCI收录。然而,当前不论是学生毕业、在职晋升、医院评比、医学院校排名等,都把SCI发表论文数或引用数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国内期刊无疑受到冷落。
SCI并不完全等于更大的阅读量和影响力。姜永茂说,在SCI期刊群中,在各学科中位于前十位的期刊被认为是Q1区期刊,在这些期刊发表文章确实值得鼓励和推崇。然而,当前更多的科研人员为了追求“SCI”品牌,不惜将论文发表在Q3、Q4区的SCI期刊中,上述期刊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子,但其阅读群体量、国际认可度逊色很多。更重要的是,我国现有的大量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英文能力不足,英文期刊又缺乏良好的可获得性。中文期刊在对这一群体的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仍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表示,近年来该杂志已经在探索加强向海外专家组稿的力度,通过加强“标准与规范”、“疑难病例析评”、“循证病例报告”、“医学与人文”等栏目,但高质量、前沿性科研成果仍然是确保中文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姜永茂表示,目前中华医学杂志社正在探索建立所有“中华”类期刊的线上发布平台,向数字化出版转型。目前已有23类期刊实现了APP移动出版。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先有好杂志,还是先有好文章,是一个悖论。想要提升中文医学期刊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科研成果,还是期待改变现有科研评价体系,而这涉及科技部、人社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的工作,需要从国家层面在理念上进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