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名专家 >
吕西林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日期:2015-12-19 阅读:0
吕西林
简介
吕西林(Lu Xilin),男,1955年1月生。1984.12,同济大学工学博士。1992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教授。1994年,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996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首批入选者; 2000年10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9月,评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简历
1955年1月生,籍贯陕西省岐山县。1974年9月--1979年8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民建专业;
1979年9月--1981年12月,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
1982年3月--1984年12月,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博士研究生;
1986年12月--1991年12月,同济大学副教授;
1990年1月--1991年1月,加拿大Alberta大学土木系进修和合作研究;
1991年11月--1992年12月,香港大学土木系合作研究;
1993年2月--1996年5月,同济大学工程结构研究所副所长;
199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6年5月至今,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所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6次担任过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或组织委员会委员(1997.10、1997.12、1998.12、1999.6、2000.6、2000.10)。主持或参与主持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7次。
主要研究方向
1.工程结构抗震及振动控制各类建筑结构,特种结构,各类设备支架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与设计 理论,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控制研究及应用(包括结构的主动控制,被动控制, 混合控制和半主动控制).
2.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各类新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开发与研究,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理论研究与应用.
3.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理论
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抗震分析与抗震试验研究,组合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 ,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理论,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的延性研究 与非线性分析理论与应用.
4.结构检测与加固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各类工程结构的检测与分析评估理论和方法,用新型材料加固现有结构 的分析方法,重大工程结构的检测与加固实例研究.
5.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控研究与应用
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控中的数据分析方法研究,重大工程的安全性评估理论 与方法,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控系统的实现及典型实例研究.
6.核电设备及厂房系统的抗震研究
核反应堆本体及各类附属设备的抗震分析与设计理论,核电设备的楼层反应谱 分析,核电设备厂房的抗震研究,主厂房及核电设备与地基的相互作用研究.
7.结构抗震试验技术研究与应用
结构抗震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研究,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研究,结构抗震试验中 的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典型重大工程的实验实例分析.
主要的研究成果和代表性观点
1.在结构动力学模型的系统识别方面,他首先提出了多自由度体系非线性结构模型的系统识别方法,并得到了多次振动台试验的验证。在此方法中,将结构恢复力模型的识别问题转化为一组参数的优化问题;在进行识别计算时,把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和参数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解决参数过多求解时间过长的问题,提出了分批处理、分段迭代、逐步求精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方法和模型已被后来的研究者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2.研究了建筑结构模型在非线性阶段和破坏性阶段的动力相似理论,提出了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相似关系,并得到了多次试验验证,已被国家规范采纳和用于指导科学研究。主持进行了20多项大中型工程的抗震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3.对复杂体系超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了面向设计的可以考虑楼面变形的分析方法;提出了进行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的简化模型和方法;为工程设计和制定有关的设计规范提供了依据;参加或主持了100多个大中型复杂体系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审查工作,为提高这些高层建筑工程的设计质量做出了贡献。
4.对钢筋混凝土板柱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展了板柱节点在冲切和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板柱节点的抗弯和抗剪强度相关方程,相关的设计公式已被设计标准采纳。
5.对高层建筑抗震控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高层剪力墙结构沿竖向耗能的抗震控制新体系,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程;提出了适用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消能的组合减震新体系,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程;提出了地震作用下离散参数系统的变结构控制方法和参数不确定系统的变结构控制方法,扩展了变结构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对方钢管混凝土柱及其组合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的设计方法已被国家有关技术标准采纳;研制了新型的柱梁连接节点,已被国家有关技术标准采纳。
6.在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主持编写了上海市《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目前正在主持修编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并参加了全国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编工作。
奖励和专利
1988年9月,获国家教委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99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研究);
1991年,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论文奖;
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
1994年,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
1996年,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入选者”;
199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钢筋混凝土板柱体系抗震关键技术研究);
1998年3月,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抗震墙);
1998年10月,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基金资助;
1999年12月,获建设部1999年度科技进步2等奖(结构抗震模型试验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2000年3月,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外置式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
2000年6月,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穿筋式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
2000年12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临近地区地震对重要建筑影响及综合防御研究);
2000年12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层建筑抗震耗能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2000年12月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应用);2000年11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1年7月,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第四批特聘教授。
主要学术职务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结构抗震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及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及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动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及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会员、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会员及第三委员会委员、
《结构工程师》杂志主编、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杂志副主编、
《Journal of Asia Architectural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同济大学学报》、《建筑结构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编委。
目前进行的主要纵向科研项目有:
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三级课题1项(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基金项目1项(主持);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研究项目1项(主持)。
这些项目的研究领域涉及到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大型复杂体系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理论,结构与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与应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加固现有的建筑结构,高层建筑结构的振动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标准、设计指南的编制等等。
主要研究成果
1、鉴定及获奖成果
鉴定及获奖科研成果199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研究,朱伯龙,吕西林,周德源等);
1991年,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论文奖(建筑结构震后损伤评估的专家系统,吕西林、朱伯龙);
199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钢筋混凝土板柱体系抗震关键技术研究,吕西林,马云昌等);
1998年3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抗震墙,吕西林,吴晓涵);
1998年10月,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基金资助。
1999年12月,获建设部1999年度科技进步2等奖(结构抗震模型试验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吕西林,施卫星,卢文胜等)。
2000年4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外置式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吕西林、李学平)。
2000年6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穿筋式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吕西林、李学平)。
2000年12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临近地区地震对重要建筑影响及综合防御研究,沈建文,吕西林等);
2000年12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层建筑抗震耗能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吕西林、吴晓涵、 蒋欢军等)。
2000年12月,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吕西林,周德源,李思明)。
2002年3月,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试验研究与结构设计,容伯生,吕西林等)。
2002年8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组合式抗震消能支撑, 吕西林,周强,蒋欢军)。
2002年9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三向隔震支座,吕西林、蒋欢军)。
2002年12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吕西林,李思明等)
2、学术兼职及人才奖励
学术兼职1. 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3. 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及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4.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理事长;
5.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动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6.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7. 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委员;
8.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专家组成员;
9.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会员及第三工作委员会委员;
10. 国际刊物《亚洲建筑与结构工程》编委;
11. 《振动工程学报》编委;
12. 《结构工程师》主编(1999年起);
13.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副主编;
14. 《同济大学学报》编委;
15.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6. 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7. 《土木工程学报》编委;
18.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震控制分会常务理事;
19.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及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 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
21. 上海市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
22. 《建筑结构学报》编委;
23.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国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24.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客座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25. 上海市建筑工程招标、投标、评标及定标专家库成员。
26. 中国基建优化研究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人才奖励
1988年,获国家教委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首届青年教师奖;
1990年,获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重点跟踪对象;
1991年,获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资助;
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
1994年,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
1996年,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入选者”;
1998年,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基金资助;
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1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3、主要论文与专著目录
著作5部:1.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编著),吕西林、周德源、李思明,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p.316。
2.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理论与应用(编著),吕西林、金国芳、吴晓涵,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P.248。1998年被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1999年8月第2次印刷。
3.建筑结构加固设计,吕西林主编,金国芳、李思明,周德源参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4.高层建筑结构,吕西林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5.建筑结构抗震理论与实例(编著),吕西林、周德源、李思明、陈以一、陆浩亮,同济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2年8月,p.339。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1. 自由度体系非线性结构模型的系统识别方法研究,吕西林、朱伯龙,《工程力学》第2卷第2期,64-73,1985.06。
2. 砌块砌体结构的数学模型识别,吕西林、朱伯龙,《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第5卷第2期,17-27,1985.06。
3. Earthquake Simulation on an Unreinforced Masonry Building,朱伯龙(导师)、吕西林,美国《试验与模拟技术杂志》,17-23,1985.02。
4. 五层砌块模型房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吕西林、朱伯龙,《同济大学学报》第14卷第1期,13-26,1986.03。
5. Identification for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to Predict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of the Unreinforced Concrete Masonry Buildings and Estimation of their Aseismic Capacity, 吕西林,朱伯龙,《同济大学学报》英文版第2卷,69-81,1985.06。
6. 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相似关系研究,廖光明(研究生)、吕西林,《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9年第3期,35-43,1989年9月。
7. 钢筋混凝土模型柱振动台试验研究,孙占国(研究生)、吕西林,《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1-11,1990年10月。
8. 高层建筑中硫磺胶泥桩接头抗震性能研究,吕西林、朱伯龙,《同济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Vol.19,No.1,33-42,1991年3月。
9. 考虑楼面变形分配底层大空间地震作用的简化方法,吕西林、赵鲁明,《结构工程师》20~21卷,1992年1~2期,1992年6月,32 - 35.
10. 地震后建筑结构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定方法,吕西林、朱伯龙,《同济大学学报》第20卷,1992年12月,Vol. 20(A),29 - 38.
11. 砌体结构墙体模型振动台试验及其动力相似关系,吕西林、周德源,《工程抗震》1993年第3期,1993年9月,12 - 16.
12. Shear Tests on Simulated Connecting Beams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lit Shear Walls, Y.K. Cheung, A.K.H. Kwan and Xilin Lu,《结构与建筑》,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刊,第99卷,1993年11月。481-488,
EI收录号: EIP94021215678; SCI收录号: MK876 93 13R
13. Elastic Analysis of Slitted Shear Walls, A.K.H. Kwan, Xilin Lu and Y.K. Cheung,《国际结构杂志》,第13卷第2期,1993年12月,75-92. (Int. Journal of Structures, Vol.13, No.2, Dec. 1993, 75-92)。
14. 高层剪力墙结构抗震控制研究,吕西林,Y.K. Cheung and A.K.H. Kwan,《同济大学学报》第22卷,41-50,1994年5月。
15. Cyclic behaviour of connecting beams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lit shear walls, A.K.H. Kwan, Y.K. Cheung and X.L. Lu,《结构与建筑》,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刊,第104卷,1994年8月,317-324.
EI收录号: EIP94112443228; SCI收录号: PH223 94 24R
16. 电液伺服式TMD结构控制系统分析,方重、吕西林,《世界地震工程》,1994年第4期,地震出版社,1994年11月,18-23。
17. Large scale model test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it shear walls, A. K.H. Kwan, Y.K. Cheung and X. L. Lu, Int. Journal of Structures, Vol.14 No.2,Dec. 1994,63-82,EI收录号: EIP95122967108.
18. 一种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吕西林、孟良,《世界地震工程》,1995年第1期,地震出版社,1995年2月,18-23。
19. 一种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结构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吕西林、孟良,《世界地震工程》,1995年第2期,地震出版社,1995年6月,22-26。
20. Application of identification methodology to shaking table tests on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Xilin Lu, Engineering Structures, the journal of earthquake, wind and ocean engineering, Vol.17, No.7, August, 1995, 505-511, SCI收录号: RX363 95 7R, EI收录号: EI Annaul-1995 028042, EIP95102907978.
21.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new type of high-rise shear walls with seismic control devices, Xilin Lu, Xiaohan Wu and Liang Meng, Journal of South East University, Oct. 1995, 584-590.
22. 大跨预应力结构设计,周德源、张晖、吕西林,《结构工程师》,1995年第四期,7-10。
23. 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合理厚度的探讨,马云凤、吕西林,《结构工程师》,1995年第四期,28-32。
24. 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结构的振动台试验与分析,吕西林、吴晓涵(研究生),《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6卷1期,1996年3月,70-78。
25. 反复荷载下混凝土剪力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吴晓涵、吕西林,《同济大学学报》,第24卷第2期,1996年4月,117-123。
26. 抗震耗能剪力墙非线性有限元时程分析,吕西林、吴晓涵,《同济大学学报》,第24卷第5期,1996年10月,481-486。
27. 砌体弹性模量取值的评述,肖小松(研究生)、吕西林,《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6年第4期,1996年12月,18-21。
28. 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系统的参数分析,方重、吕西林,《建筑结构》,1996年第12期,1996年12月,38-40。
29. 智能化建筑结构工程的现状与趋势,吕西林,《微型电脑应用》,1997年第1期,20-22, 26,上海市1996年科技论坛报告。
30. Seismic Behavior of A New Type of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Shear Wall System, Xilin Lu, Xiaohan Wu and Liang Me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5, No.2, March 1997, 167-175,EI收录号 EIP97053638226, SCI收录.
3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相似关系研究,吕西林、程海波,《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7卷1期,1997年3月,162-170。
32. 工程结构抗震和减震,吕西林、施卫星,《科学》,第49卷第3期,1997年5月,32-34,“科学前沿”栏目特约稿。
33. 结构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技术的新发展,吕西林、叶骅,《世界地震工程》,第13卷第2期,1997年6月,21-29。
34. KBES for evaluating R.C. framed buildings using fuzzy sets, by Xilin Lu and S.H. Simmonds,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Vol.6, 121-137, 1997.09, EI 收录号:EIP97083791065, EI Annual-1997 04790190.
35. 混凝土平板结构中柱节点在剪力与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的分析研究,周军(研究生)、吕西林,《建筑结构学报》,第188卷第5期,1997年10月,32-42。
36. 砌体结构的温度效应,肖小松(研究生)、吕西林,《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7年第4期,2-6, 10,1997年12月。
37. Dynamic analysis on structures base-isolated by ball system with restoring property, Qiang Zhou(研究生), Xilin Lu, etc., International Journ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Vol.27, No.8, August 1998, 773-791. EI 收录号:EIP98084346899,SCI收录.
38. 吕西林、蒋欢军,沿竖向耗能剪力墙剪力联结面的抗力分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1998,Vo1.2,241-244。
39. 吕西林、卢文生,R.C.框架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和面向设计的时程分析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8卷2期,1998年6月,48-58。
40. 混凝土板柱中节点在剪力和不平衡弯矩作用下的计算分析,马云昌、吕西林,《结构工程师》,1998,No.2,1998年6月,24-29,46。
41.建筑结构抗震变形验算中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的研讨,郭子雄(研究生),吕西林,王亚勇,《工程抗震》,1998年第2期,1998.6,1-6.
42.混凝土板柱边节点在剪力和弯矩作用下的分析,吕西林,马云昌,杨震,《同济大学学报》,26卷4期,1998年8月,357-361.
43. 用一种墙体单元模型分析剪力墙结构,蒋欢军(研究生),吕西林,《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8卷3期,1998年9月,40-48.
44. 板柱节点在剪力和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吕西林,马云昌,胡再龙,《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8卷4期,1998年12月,68-75。
45. 三向受压混凝土的三维本构关系,余勇(研究生),吕西林,《同济大学学报》,26卷6期,1998年12月,622-626.
46. 混凝土板柱边节点在竖向剪力和侧向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的分析研究,杨震(研究生),吕西林,《结构工程师》,1998,No.4,1998年12月,5-12。
47. 地震作用下板柱结构等代框架法计算模型的研究,李俊兰(研究生),吕西林,周德源,《建筑结构学报》第20卷第1期,1999年2月,39-45。
48. 方钢管混凝土柱的三维非线性分析,余勇(研究生),吕西林,《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卷1期,1999年3月,57-64。
49. 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变形验算的讨论,郭子雄(研究生),吕西林,王亚勇,《工程抗震》,1999年第1期,1999.3,13-18.
50. 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的拉伸试验研究,余勇(研究生),吕西林,等,《结构工程师》,1999年第1期,1999年3月,23-28。
51. 低周反复荷载下高轴压比框架柱的研究,郭子雄(研究生),吕西林,《建筑结构》,1999年第4期,1999年4月,19-22。
52. 结构抗震消能控制的试验与应用研究,吕西林,蒋欢军,《振动工程学报》,第12卷第2期,1999年6月,210-217。
53.基础隔震建筑混合控制的变结构趋近律方法,赵斌,吕西林,等等,《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卷3期,1999年9月,96-101。
54.双塔楼弱连接体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王灵(研究生),吕西林,《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9年第3期,48-51,1999年9月。
55.高轴压比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郭子雄(研究生),吕西林,《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卷3期,1999年7月,258-263。
56.轴心受压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性能研究:I 试验,吕西林,余勇,陈以一等,《建筑结构》,1999年第10期,1999年10月,41-43。
57.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取值,王亚勇,郭子雄(研究生),吕西林,《建筑科学》,15卷5期,1999年10月,36-39,55。
58.沿竖向耗能剪力墙滞回特性的计算方法,蒋欢军(研究生),吕西林,《同济大学学报》,27卷6期,1999年12月,633-637.
59. Shaking table testing of a U-shaped plan building model, Xilin Lu, Huiyun Zhang, Wensheng Lu and Zhili Hu,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6 (6), Dec. 1999, 746-759,SCI收录.
60. 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建筑的非线性动力分析,赵斌,吕西林,《同济大学学报》,27卷增刊,1999年12月,1-5.
61. 伺服电机TMD控制系统的研制与振动台试验,吕西林,叶骅,方重,《振动工程学报》,第13卷第1期,2000年3月,61-70。
62. 轴心受压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性能研究:II 分析,余勇(研究生),吕西林,陈以一,等,《建筑结构》,2000年第2期,2000年2月,43-46。
63.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buildings with base-isolation hybrid protective system, Bin Zhao, Xilin Lu, etc., International Journ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Vol.29, No.3, March 2000, 315-326,SCI收录。
64. 一种新型耗能剪力墙的滞回曲线计算分析,吕西林,蒋欢军,《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卷1期,2000年3月,112-119。
65.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FRT column and steel beam,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9, No.4, April 2000, 365-374,SCI收录.
66. 反复荷载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吕西林,陆伟东,《建筑结构学报》第21卷第2期,2000年4月,2-11。
67.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研究,吕西林,李学平,《建筑施工》第22卷第3期,2000年4月,2-11。
68.多层住宅房屋纠偏设计与施工实例,周德源,李俊兰,吕西林,《结构工程师》,2000年第2期,26-31,2000年6月。
69.工程地震凸集方法的实用化研究,张之颖,张景绘,吕西林,《西安交通大学学报》,34卷7期,103-106,2000年7月。
70.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地震耗能计算及优化分析,蒋欢军,吕西林,《同济大学学报》28卷4期,383-387,2000年8月。
71.平面钢框架弹塑性大变形简化分析方法,周强,吕西林,《同济大学学报》28卷4期,388-392,2000年8月。
72.多层错层砖砌体房屋抗震分析,翁大根,吕西林等,《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卷3期,34-42,2000年9月。
73.地震作用下参数不确定系统的变结构控制,赵斌,吕西林,《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卷3期,108-115,2000年9月。
74.基础隔震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朱玉华,吕西林,施卫星等,《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卷3期,123-129,2000年9月。
75.结构?地基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中土体边界条件的模拟方法,陈跃庆,吕西林,黄炜,《结构工程师》,2000年第3期,25-30,2000年9月。
76.新型耗能剪力墙模型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蒋欢军,吕西林,《世界地震工程》16卷3期,63-67,2000年9月。
77.Study on a new shear wall system with shaking table test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Xilin Lu and Xiaohan Wu,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0; 29: 1425-1440, October, 2000.
78. 带有摩擦耗能元件的框架结构动力分析,周强,吕西林,《力学季刊》,21卷3期,304-310,2000年9月。
79.Nonlinear analysis on concrete-filled rectangular tubular composite columns, Xilin Lu, Yong Yu, etc.,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10, No.6, 577-587, December, 20000.
80. 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吕西林,陈跃庆,陈波等,《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卷4期,20-29,2000年12月。
81.高层钢管混凝土结构节点形式介绍,向黎明,吕西林,《结构工程师》2000年第4期,1-5,2000年12月。
82.带水平加强层的超高层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阮永辉,吕西林,《结构工程师》2000年第4期,12-16,2000年12月。
83.R.C.框架梁柱组合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吕西林,郭子雄,王亚勇,《建筑结构学报》第22卷第1期,2-7,2001年2月。
84. 铅芯橡胶耗能器与油阻尼器组合耗能系统的振动台试验与分析,吕西林,周强,《力学季刊》,22卷1期,117-127,2001年3月。
85. 摩擦与粘性流体耗能器串联体系动力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吕西林,周强,21卷1期,123-130,2001年3月
86. 多向地面运动作用时铅芯橡胶隔震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朱玉华(研究生),吕西林,施卫星等,《结构工程师》,2001年第1期,34-38,2001年3月
87.结构振动的离散变结构控制方法,赵斌,吕西林,《振动工程学报》,第14卷第1期,2001年3月,85-89。
88.上海地区几幢超高层建筑振动特性实测,吕西林,施卫星等,《建筑科学》,17卷2期,36-39,2001年4月。
89. 中日同类铅芯橡胶支座性能对比试验研究,朱玉华(研究生)、吕西林、施卫星等,《建筑结构》,31卷4期,23-24,43,2001年4月。
90. 组合基础隔震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吕西林,朱玉华,施卫星等,《土木工程学报》,34卷2期,43-49,2001年4月。
91.基础隔震房屋模型振动台对比试验与分析,朱玉华(研究生),施卫星,吕西林等,《同济大学学报》,29卷5期,505-509,2001年5月。
92.摩擦耗能框架体系动力分析,周强(研究生),吕西林,《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1卷2期,136-144,2001年6月。
93.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对基底地震动的影响,陈跃庆(研究生),吕西林,陈波,《结构工程师》2001年第2期,14-20,2001年6月。
94.组合隔震系统滑动支座的滑移系数研究,朱玉华(研究生),吕西林,杜芳,施卫星,《结构工程师》2001年第2期,34-40,2001年6月。
95.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的趋近率滑移模态方法,赵斌,吕西林等,《工程力学》第18卷第3期,067-073,2001年6月。
96.Discrete-tim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of seismically excited building structures, Xilin Lu and Bin Zha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1; 30 (6) 853-863, June, 2001,SCI和EI收录。
97.几次大地震中地基基础震害的启示,陈跃庆(研究生),吕西林,《工程抗震》2001年第2期,8-15,2001年6月。
98.钢筋混凝土框架地震损伤识别与采用耗能装置修复的试验研究,李洪泉,吕西林,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第3期,22卷3期,9-14,2001年6月。
99.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马云昌,吕西林,《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第4期,22卷4期,49-54,2001年8月。
100.结构-地基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相似关系研究,吕西林,陈跃庆,《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1卷3期,85-92,2001年9月。
101.分层土-基础-高层框架结构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陈跃庆(研究生),吕西林,李培振,陈波,胡质理,《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1卷3期,104-112,2001年9月。
102.外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吴晓涵,吕西林,《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第5期,22卷5期,1-5,10,2001年10月。
103.新型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向黎明(研究生),吕西林,曹阳,《结构工程师》2001年第3期,20-24,2001年9月。
104.剪力墙非线性分析中多垂直杆元模型的分析与改进,陈云涛(研究生),吕西林,《结构工程师》2001年第4期,19-24,2001年12月。
105.振动台模型试验中一种消除重力失真效应的动力相似关系研究,鲁亮(研究生),吕西林,《结构工程师》2001年第4期,45-48,2001年12月。
106.Tests on low-ductility RC frames under high- and low-frequency excitations, Ser-Tong Queck, Chengmei Bian, Xilin Lu, Wensheng Lu and Haibei Xio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2; 31: 459-474, 2002,SCI和EI收录。
107.用ANSYS模拟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的建模方法,陈波(研究生),吕西林,李培振,陈跃庆,《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2卷1期,126-131,2002年2月。
108.隔震楼面设计研究,翁大根,蒋通,施卫星,任晓松,吕西林等,《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2卷1期,92-100,2002年2月。
109.建筑结构抗震变形验算,吕西林,王亚勇,郭子雄,《建筑科学》18卷1期,11-15,2002年2月。
110.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的设计方法,吕西林,李学平,余勇,《同济大学学报》30卷1期,1-5,2002年2月。
111.方钢管混凝土柱外置式环梁节点的联结面抗剪研究,李学平,吕西林,《同济大学学报》30卷1期,11-17,2002年2月。
112.一种耗能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蒋欢军,吕西林,《力学季刊》23卷1期,93-98,2002年3月。
113.高层建筑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效果的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吕西林,陈跃庆,《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2卷2期,42-48,2002年4月。
114.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吕西林,李学平,《建筑结构学报》23卷2期,13-18,2002年4月。
115.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on the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ystem, Xilin Lu, Yueqing Chen, Bo Chen and Peizhen Li, Journal of Asi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Vol. 1, No. 1, 55-64, March 2002.
116.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of a combined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Xilin Lu and Qiang Zhou,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Vol. 31, No. 6, 1251-1265, 2002. SCI, EI收录。
117.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吕西林,李俊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2卷3期,42-50,2002年6月。
118.均匀土-桩基-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计算分析,陈波(研究生),吕西林,李培振,陈跃庆,《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2卷3期,91-99,2002年6月。
119.预应力混凝土中柱节点在剪力和弯矩作用下的分析研究,杨震(研究生),吕西林,《结构工程师》2002年第2期,16-22,28,2002年9月。
120.组合耗能系统的振动台试验与分析,周强,吕西林,《振动工程学报》15卷3期,305-310,2002年9月。
121.滑移摩擦隔震系统在多向地面运动作用下的试验研究,朱玉华,吕西林,《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2卷5期,77-84,2002年10月。
122.均匀土-箱基-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计算分析,李培振(研究生),吕西林,陈波(研究生),陈跃庆(研究生),《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2卷5期,115-121,2002年10月。
123. Numerical analysis of dynamic soil-box-foundation-structure interaction system, Xilin Lu, Peizhen Li, Bo Chen and Yueqing Chen, Journal of Asi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Vol. 1, No. 2, 9-16, November 2002.
124.马宏旺,吕西林,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同济大学学报》30卷12期,1429-1434,2002年12月。
125. Jiang Huanjun and Lu Xilin, Nonlinear 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and energy calculation for seismic slit shear wall structur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Vol.1, No.2, 227-236, December 2002.
126.Xiao-Han Wu and Xilin Lu, Tendon model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extern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Vol.129, No.1, 96-104, January 2003.
127. Zhen Yang, Y.L. Xu and Xilin Lu, Experimental seismic study of adjacent buildings with fluid damper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Vol.129, No.2, 197-205, February 2003.
128.蒋欢军,吕西林,一种宏观剪力墙单元模型应用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卷1期,38-43,2003年2月。
129.陈跃庆,吕西林,李培振,陈波,结构-地基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参数的简化计算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卷1期,71-77,2003年1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30.吕西林,李学平,方钢管混凝土柱外置式环梁节点的试验及设计方法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4卷1期,7-13,2003年2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31.吕西林,张之颖,曹文清,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合成模态阻尼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力学季刊》24卷1期,75-80,2003年3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32.黄勤勇(研究生),吕西林,转换层上、下刚度比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构工程师》2003年第1期,17-23,2003年3月。署名单位:同济大学。
133.朱杰江,吕西林,容柏生,复杂体型高层结构的推覆分析方法和应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卷2期,26-36,2003年4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34.Xilin Lu, Bo Chen, Peizhen Li and Yueqing Chen, Numerical analysis of Tall Buildings considering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Journal of Asi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Vol. 2, No. 1, 1-8, May 2003. 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35.Y. L. Xu, Z. Yang and Xilin Lu, Inelastic seismic response of adjancent buildings linked by fluid damper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15, No. 5, 513-534, May 2003.SCI、EI收录。
136.朱玉华,吕西林,施卫星,冯德民,铅心橡胶基础隔震房屋模型地震反应分析,《振动工程学报》16卷2期,256-260,2003年6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37.马宏旺,吕西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造价与失效概率之间的近似关系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卷3期,125-131,2003年6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38. Xilin Lu and Bin Zhao, Recent advances in Structural contro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China mainl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Vol. 2, No. 1, 117-132, June 2003. 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39.陈云涛(研究生),吕西林,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试验和理论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4卷4期,25-34,2003年8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40.朱杰江,吕西林,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推覆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卷4期,56-63,2003年8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41.朱玉华,吕西林,冯德民,铅芯橡胶支座性能试验对比研究,《建筑结构》33卷8期,44-46,2003年8月。署名单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142.周定松(研究生),吕西林,王莺歌,筒体-桩筏-地基土共同作用非线性数值分析,《同济大学学报》31卷9期,1019-1023,2003年9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43.朱杰江,吕西林,带加强层框架?芯筒结构的非线性推覆分析,《上海大学学报》9卷5期,445-450,2003年10月。
144.李俊兰(研究生),吕西林,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抗震性能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卷5期,102-108,2003年10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45.李俊兰(研究生),吕西林,钢筋混凝土筒体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卷5期,109-116,2003年10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46.陈跃庆,吕西林,侯建国,李大庆,有建筑物存在的软土地基液化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36卷1期,2003年2月,59-63,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EI收录。
147. Huanjun Jiang, Xilin Lu, A.K.H. Kwan and Y.K. Cheung, Study on a seismic slit shear wall with cyclic experiment and macro-model analysi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16, No. 4, 371-390, October 2003. SCI、EI收录。
148.朱杰江,吕西林,容柏生,高层混凝土结构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4卷6期,38-43,2003年12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49.宣纲、顾祥林、吕西林,强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过程的数值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卷6期,24-30,2003年12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150.马宏旺、吕西林、陈晓宝,建筑结构不同性能水平失效概率的合理比例关系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卷6期,97-102,2003年12月。署名单位:重点实验室。
另有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论文14篇、国际会议论文45篇、国内会议论文47篇,目录从略。
4、SCI,EI,ISTP收录的论文目录
1.Shear Tests on Simulated Connecting Beams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lit Shear Walls, Y.K. Cheung, A.K.H. Kwan and Xilin Lu,《结构与建筑》,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刊,第99卷,1993年11月,481-488, EI收录; SCI收录。
2.Cyclic behaviour of connecting beams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lit shear walls, A.K.H. Kwan, Y.K. Cheung and X.L. Lu,《结构与建筑》,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刊,第104卷,1994年8月,317-324. EI收录; SCI收录。
3.Large scale model test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it shear walls, A. K.H. Kwan, Y.K. Cheung and X. L. Lu, Int. Journal of Structures, Vol.14 No.2,Dec. 1994,63-82,EI收录.
4.Application of identification methodology to shaking table tests on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Xilin Lu, Engineering Structures, the journal of earthquake, wind and ocean engineering, Vol.17, No.7, August, 1995, 505-511, SCI收录, EI收录.
5.Seismic Behavior of A New Type of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Shear Wall System, Xilin Lu, Xiaohan Wu and Liang Me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5, No.2, March 1997, 167-175,EI收录, SCI收录.
6.KBES for evaluating R.C. framed buildings using fuzzy sets, by Xilin Lu and S.H. Simmonds,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Vol.6, 121-137, 1997.09, EI 收录.
7.Dynamic analysis on structures base-isolated by ball system with restoring property, Qiang Zhou(研究生), Xilin Lu, etc., International Journ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Vol.27, No.8, August 1998, 773-791. EI收录,SCI收录.
8.Shaking table testing of a U-shaped plan building model, Xilin Lu, Huiyun Zhang, Wensheng Lu and Zhili Hu,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6 (6), Dec. 1999, 746-759,EI收录,SCI收录.
9.Sliding mode control of buildings with base-isolation hybrid protective system, Bin Zhao, Xilin Lu, etc., International Journ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Vol.29, No.3, March 2000, 315-326,EI收录,SCI收录。
10.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FRT column and steel beam,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9, No.4, April 2000, 365-374,EI收录,SCI收录.
11. 三向受压混凝土的三维本构关系,余勇(研究生),吕西林,《同济大学学报》,26卷6期,1998年12月,622-626,EI收录。
12. 沿竖向耗能剪力墙滞回特性的计算方法,蒋欢军(研究生),吕西林,《同济大学学报》,27卷6期,1999年12月,633-637,EI收录。
13. Study on a new shear wall system with shaking table test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Xilin Lu and Xiaohan Wu,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Vol.29, October 2000, 1425-1440,EI收录,SCI收录。
14. Nonlinear analysis on concrete-filled rectangular tubular composite columns, Xilin Lu, Yong Yu, et 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10, No.6, December 2000, 577-587,EI收录,SCI收录.
15. Strength of slab-column connections under shear and unbalanced moment, by Y.C. Ma and X. L. Lu, Structures in the New Millennium, Lee(ed.), 1997 Balkema, Rotterdam, ISBN90 54108983, Proc.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Kerensky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in the New Millennium, Hong Kong, 3-5 September 1997, 585-592,ISTP收录.
16. Numerical analysis of slab-column connections under shear and reversed unbalanced moment, by X. L. Lu, Y.C. Ma and Z.L. Hu, Structures in the New Millennium, Lee(ed.), 1997 Balkema, Rotterdam, ISBN90 54108983,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Kerensky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in the New Millennium, Hong Kong, 3-5 Sept. 1997, 593-598,ISTP收录.
17.Elastic analysis of slitted shear walls, by Kwan,A.K.H;Lu,X.L,& Cheung,Y.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es,Vol.13,No.2,1993,75-92,EI收录。
18.平面钢框架弹塑性大变形简化分析方法,周强,吕西林,同济大学学报,28卷4期,2000年8月,383-387,EI收录。
19.工程地震凸集方法的实用化研究,张之颖,张景绘,吕西林,西安交通大学学报,34卷7期,2000年7月,103-106,EI收录。
20.Discrete-tim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of seismically excited building structures, by Xilin Lu and Bin Zha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al Dynamics, Vol.30, No.6, 853?863, June 2001, SCI收录和EI收录。
21.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using reaching law method, Bin Zhao, Xilin Lu, M.Z, Wu, Z.X.,Mei,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8, No.3, March 2001, 67-73,EI收录。
22.Tests on low-ductility RC frames under high- and low- frequency excitations, Quek Ser-Tong, Bian Chengmei, Lu XiLin, Lu Wensheng, Xiong HaiBe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Vol.31, October 2002, 459-474,EI,SCI收录。
23.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of a combined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Xilin Lu and Qiang Zhou,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Vol. 31, No. 6, 1251-1265, 2002. SCI, EI收录。
24. Tendon model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extern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Xiao-Han Wu and Xilin Lu,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Vol.129, No.1, 96-104, January 2003. SCI, EI收录。
25. Experimental seismic study of adjacent buildings with fluid dampers,Zhen Yang, Y.L. Xu and Xilin Lu,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Vol.129, No.2, 197-205, February 2003.SCI, EI收录。
26. Site measurement of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Jin Mao Tower, Shi Weixing, Lu Xilin, Shen Jianhao, Advance in Steel Structrues,Vol.II, 783- 789, December 2000, HongKong. ISTP收录。
27.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Method for Discrete-time Building Structures Systems, Zhao Bin,Lu Xilin, Advance in Steel Structrues, Vol.II, 1421-1428, December 2000, HongKong. ISTP收录。
28. Nonlinear 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with Macro Model for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Shear Walls, Jiang Huanjiun, Lu Xilin, Advance in Steel Structrues, Vol.II, 1349-1356, December 2000, HongKong. ISTP收录。
29. Energy Calculation for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Shear Walls, Jiang Huanjiun, Lu Xilin, Advance in Steel Structrues, Vol.II, 1317-1324, December 2000, HongKong. ISTP收录。
30. Application of a New Dynamic Reduction Procedure to Seismic Analysis of Heig-rise Building, Qian Jiang , Yang Zheng, Lu Xilin, Advance in Steel Structrues, Vol.II, 955-961, December 2000, HongKong. ISTP收录。
31.Y. L. Xu, Z. Yang and Xilin Lu, Inelastic seismic response of adjancent buildings linked by fluid damper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15, No. 5, 513-534, May 2003.SCI、EI收录。
32. Huanjun Jiang, Xilin Lu, A.K.H. Kwan and Y.K. Cheung, Study on a seismic slit shear wall with cyclic experiment and macro-model analysi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16, No. 4, 371-390, October 2003. SCI、EI收录。